亲爱的用户,您现在访问的是百度滤镜转码页面,可能导致图片展示和网站样式不完整,阅读完整内容请点击
据公安部网站消息,截止2012年2月底,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182.3万名。2012年2月查获的吸毒者中吸食阿片类毒品的占45.4%、吸食合成类毒品占53.7%、吸食其他类毒品占0.9%;新发现的吸毒者中:吸食阿片类的占31.2%、合成类占47.8%、其他类占1.0%。①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吸毒人群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整体吸毒人群的比例已超过87%,近年来,青少年成为我国毒品消费的主要群体,甲基苯丙胺、摇头丸、K粉等新型化学合成毒品是其消费新宠②。由此可见,青少年已经成为受毒品(特别是合成类新型毒品危害)最大的群体。
青少年吸毒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自身原因
经典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认为,整个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大系统组成。本我是人格系统中最原始、最隐私的部分,她处于潜意识的深层,由先天本能、基本欲望组成,如饥、渴、性,它包括来自对基本生理需要满足的知觉与记忆的所有欲望。自我代表人格的现实部分,位于以生理需要为基础的原始本能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两者内化了的心理代表。它的主要功能有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存;调节本我的原始冲动,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管制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原始性冲动,以维持三个我之间的平衡和谐。自我进行活动所需要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等能力主要取决于经验、训练与教育。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发展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上层部分,对本我的冲动具有约束作用,专管道德的司法部分,由超我的约束,可使人的行为合于社会道德规范,是个人道德的核心。从青少年本身来看,促使青少年吸毒的自身原因一方面是本我的盲目和冲动,另一方面是尚未完全塑造成形的自我和超我没有有效控制本我对毒品的冲动。既然促使一个人犯罪的原因是本我,那么防止犯罪的关键就成为如何发展自我和超我了。防止青少年吸毒的关键就成为如何克服青少年自身低级庸俗的享乐观、狭隘的侠义观、混乱的道德观、淡薄的法制观。
(二)家庭原因
传统观点认为家庭对青少年吸毒的影响往往是家庭结构不健全、父母本身吸毒或感情不和等原因。这种观点适合于传统毒品兴盛时期,但从目前青少年多数吸食新型毒品的实际来看,该观点显得有些片面。一项调查显示:61.3%的青少年在吸毒前都生活在父母健在、感情很好的家庭中,只有8.8%的人生活在父母健在、感情不好的家庭中,还有16.8%和12.9%的青少年生活在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去世的家庭中。而接受调查的青少年认为自己与父母关系不好或不太好的仅占7.4%。从父母的职业阶层以及他们对子女的教育能力、教育态度来分析青少年吸毒的家庭主要原因更符合目前的实际。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精神的空虚以及学习成绩差等原因,青少年过早离开家庭到社会上流浪或谋生从而沾染上毒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并逐渐增多,这与青少年在家庭中被过分纵容、放任或者忽视、接受不当的教育方式不无关系。
(三)社会文化原因
每一个青年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其身心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巨大影响和压力。市场经济的负效应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激化使人们产生不适应和不稳定感,表现在青少年中就是使青少年产生失衡感。从网络文化中“富二代”“官二代”与“穷二代”,“高富帅”与“穷矮丑”等相对应的新兴名词大行其道当中就可见一斑;再加上不适当或者说是畸形的社会文化带来的来自升学、就业、婚姻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使得青少年很容易通过选择毒品来排遣自己的失衡感和压力。
青少年生活在社会中,为了与社会、他人保持一致,他们会调整自己对有关社会规范的认识和行为,这主要表现在毒品亚文化群体对青少年滥用毒品的影响。对于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青少年来说,他们能在亚文化群体中找到伙伴和归属感。毒品亚文化一方面诱惑着青少年,迎合青少年崇尚个性张扬、追求享乐和叛逆的心理,把吸毒变成一种时髦的行为,甚至是社交的需要,另一方面,青少年若想融入亚文化群体而不去吸毒,就会受到亚文化群体的排斥。
(四)学校原因
学校对青少年智能、人格和心理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尽管我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早已经启动,并取得诸多成效,但是新生的青少年吸毒人员尚未能完全控制,在学校开展的禁毒预防教育工作尚存在诸多问题。在学校开展毒品预防教育于学校的升学率或就业率相比是一项时间长、见效慢的基础性工作,而且目前没有量化指标的要求,这就使相关部门满足于用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来敷衍塞责。领导在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缺乏专门的人员和经费保障,加之教育工作者对毒品也是一知半解,禁毒教育又缺乏计划和科学的管理,导致学校的毒品预防教育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的效果令人质疑。